5月23日,“道中华”公众号刊发威尼斯官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李安辉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邓婕的原创文章《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回顾了炎帝这位中华人文始祖的历史功业。该文是中央四部委铸牢基地委托项目(JDW23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传说每年农历四月廿六日是炎帝华诞。2025年5月23日,乙巳年拜谒炎帝神农大典在湖北随州隆重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烈山,寻根拜祖,增强血脉认同,凝聚复兴力量。在湖南炎陵、会同,山西高平、陕西宝鸡、河南商丘、焦作等多地民间,每年也有祭祀炎帝的活动。
炎帝又称神农、厉山氏、连山氏、烈山氏、朱襄氏,上古时期著名氏族首领,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然而网上却有言论将炎帝及其贡献虚无化,这是极为错误的观点。
在炎帝华诞之际,“道中华”和你一起回顾这位中华人文始祖的历史功业。
(一)多面手炎帝到底有多牛?
炎帝之所以被世人冠以“神农”的称号,是因为“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义》)。
中华文明在其形成之初,炎帝神农为天下万民开创了农业、桑麻业,发明了制陶、弓箭、五弦琴、中医药等,使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上,人们把与农业相关事物的起源大多归功于炎帝神农。东汉时期嘉祥的武梁祠画像石上就有神农氏耕田的图像。
古代文献典籍记载,神农精通稼穑、教民种植五谷。如西汉末年的纬书《春秋元命苞》载:“神农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
《礼记·祭法》亦载:“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炎帝神农成为帝王后,作为农业种植的引领者,推动了农业的兴起。
耒耜是一种古代农具,它的出现是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使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真正意义上的农耕发展之路,标志着从原始采集渔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
在《周易·系辞下》和《古今事物考》中均记载,神农教人“日中为市”。神农设立集市,让各部落之间在中午进行的物品流通与贸易,被后世称为“日中市”。现今湖北随州厉山镇仍保留着“日中街”的地名,它蕴含着人们对神农“日中为市”的历史记忆与纪念之情。
相传,神农发明烧陶的土窑,并用陶器盛放加工谷物。
《古史考》载:“及神农时,人方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而食之。”
烧石是早期的烧制器物。在陶器发明之前,人们使用黏土烧制的低温红陶储存食物。而用陶窑烧制的陶器更加坚固耐火,使得烹饪器具得以改进,为手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湖北神农架一带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炎帝用一条名为“赭鞭”的神奇鞭子鞭打百草,就能了解植物的药性,避免了人们药物中毒的风险。
清吴乘权《纲鉴易如录》载,民有疾病,却还不知用药之时,炎帝神农便开始体察草木的寒、温、平、热之属性,每天亲尝百草,遭遇七十种毒草,终于了解各种植物的药理,然后为民治病,成就了最早的医学。
《神农本草经》是对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中医药实践的系统总结,奠定了中华民族中医学文化之根基,书中收录的黄芪、白术、地黄、石斛等中药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他在神农架地区采药时,还教当地人民“架木为屋”,以避野兽;“架木为梯”,以助攀爬。
东汉桓谭《新论·琴道》载,神农上法天,下法地,削桐木制作出最早的五弦琴,用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世传炎帝神农根据天地五行作五弦琴,顺应天道,蕴含天地人和的智慧,用音乐陶冶与教化百姓。
(二)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在《左传》《礼记》《列子》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此后,在历代典籍《汉书》《帝王世纪》《水经注》《括地志》《三皇本纪》《汉唐地理书钞》《大清一统志》中也屡有关于他的事迹。
相传炎帝时代末期,部落联盟经过联合重组,在黄河中下游沿线,最终形成了黄帝、炎帝、蚩尤等氏族集团。阪泉之战后,炎帝和黄帝氏族集团结成政治联盟,在涿鹿大败蚩尤,使中原重新安定。炎、黄集团的融合,促成了华夏族的形成。
在民间歌谣中,明清时,鄂西北的保康、神农架一带流传关于炎帝神农的故事《黑暗传》。木刻本《黑暗传》中有关炎帝神农的事迹有200多行,主要叙述他的生平与事迹。
《黑暗传》的一些内容,现今还保存在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下谷坪土家族乡、大九湖村一带的丧葬祭祀习俗中,附近不少村民还保留着吟唱习俗。
《黑暗传》所记录的神农制药疗疾、开日市兴商贸、制耒耜、辨五谷、教民稼穑等事迹,与历史典籍的记载基本一致。
在民间习俗中,南北朝时期,湖北随州一带便兴起神农祭奠,传至明清时更盛。1991年,随州市政府开始承办这项传统文化活动。2011年,正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感恩炎帝神农对中国古代农业所做出的功绩,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神农生辰,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举行盛大的庙会和庆典活动。
在湖北神农架、恩施、随州、谷城,湖南炎陵、株洲、会同,陕西宝鸡,河南焦作、商丘,山西高平、长治等地,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与炎帝神农有关的地名与景观。
这些地名、景观与遗址表明后世对先祖炎帝神农的怀念和尊敬之情,也反映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近年来,不少省份出现“炎帝故里说”。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和会同、陕西宝鸡、河南商丘、山西高平等地,相继举办了寻根节、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这些现象正反映了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广袤区域已形成了炎帝神农文化圈,体现了炎帝作为人文共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论及史前传说时代与中华民族起源时指出,“在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内的不同部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变为后来的华夏族人群,成为中华民族的前身。”
可见,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中的关键性人物,也是我们探索中华民族起源问题所绕不开的“人文始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