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正文
涉世有声,且行且思——我院陈晴好同学论文入围 清华大学第四届“涉世有声”本科生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5-05-18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1日,第四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涉世有声”本科生学术论坛在拉开帷幕,该学术论坛是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学院学生科协承办,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社会学系副教授何晓斌、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李红军等专家学者领衔出席。我院2022级行政管理专业陈晴好同学携其研究成果《角色感知与话语场关联视域下乡村治理疏离共同体的生成逻辑研究》受邀出席,成为该论坛举办以来威尼斯官网首位入围者及本届论坛唯二民族类高校的入围者,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顶尖学府学子同台竞技交流,展现新一代年青学子的学术锐气。

图为陈晴好同学在会场海报前合影

群贤毕至:高校菁英聚首学术盛会

本届“涉世有声”本科生学术论坛传承社科学院“力求客观、绝不冷漠”的学术精神,以“同时代人”为主题,指出在不断变革的时代,成为同时代人需要的是勇气,需要的是敢于在那些时代的转折点中直面危机、凝视既有的问题,敢于寻求时代之问的可能性的答案。论坛延续往届“小规模、高水平、深互动”特色,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这场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135所高校的600份投稿,创下历届投稿量纪录。论坛设置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三大专业赛道,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共计36项研究突围成功,其中陈晴好同学成功入围社会学赛道,占据本届比赛社会学14强席位。

图为论坛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教授以发表主旨演讲,对与会同学,结合其在学生时期的切身经验强调“社科学子要敢于在田野观察中捕捉时代褶皱”。在专家交流环节,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何晓斌就“我国城镇青年就业问题研究”展开专题报告,经济研究所李红军副教授又就“一体两面”——人工智能技术原理简介”展开专题讨论,引发在场学子对“城镇青年劳动就业”与“技术治理边界”的热烈思辨。

  

图为王天夫教授嘉宾致辞                                       图为李红军副教授专题讲座

‌‌跨校对话:行管学子跨领域交流展现学术锐气

在熊知行楼现场展示环节,设计精美的学术海报吸引众多参会者驻足。陈晴好同学与来自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同具有乡村治理研究兴趣的学子就彼此研究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彼此田野调研经验、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

而除“三农问题”外,清初“柳条边”边疆治理、数字时代的“断亲”现象、教育领域“县中塌陷”等前沿研究主题让人印象深刻,各高校作品对前沿研究方法的运用令人惊叹。对此,陈晴好称:“很感谢清华大学给我的认可!让我有幸能与各大高校学子展开面对面的学术对话,在场作品在研究主题、内容思考与论文逻辑都给我以不同的启发,当然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不同的、我从前少有关注的社会现象。”

图为陈晴好同学在优秀作品学术展报前合影

破壁突围:田野洞察破解乡村治理疏离化密码

陈晴好同学曾自主联系驻村家庭并独立前往福建省某村展开为期20余日的田野调查,阅读了近百篇中英文期刊文献与书籍,从早前的“大手文献”中汲取学术养料。该研究聚焦东南沿海欠发达村域农民群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应实堕距与异化话语场的生成机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田野材料。论文成型后,胡新丽教授就本次论坛投递对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并在与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打磨、精进作品,最终形成了论文投稿。在场专家及学生评价:“这是一篇重要的、可读性很高的研究作品,作者独自驻村的耐力、详实细致的田野观察和对各群体行为背后政治心理的解读很震撼人心。”

“涉世无悔入田野,社氏有声明科学”,谈起对田野的兴趣缘起,陈晴好同学回忆:“还是要感谢自己曾经在课堂上的灵光乍现。当任课老师谈到斯科特式的田野调查是如何将作为被调查对象的东南亚农民转变为主动叙事的主体时,他说斯科特每天就是跟在一群农民身后,试图取得他们的信任以期将自己融入农民群体,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去观察真实的农村和农民。我觉得很有意思,开始叩问自己是不是也可以,于是就衍生了这样一篇可能还不太成熟的田野研究,当然虽然现在囿于时间和能力等因素暂时无法做到,但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抱着某种‘无为’的思绪完全沉浸地进入乡村、将自己真正地代入各色群体。”

作者:陈晴好 图片:陈晴好   责编:丁海江   审核:樊俊   上传:程正仁